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-02

《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》读书笔记 02 —— 第一章 现代思想的成年

04 路标:韦伯与现代思想的成年

为什么要以韦伯作为出发的起点?最重要的理由是他在西方思想图景中的位置——韦伯是现代思想“走向成年的里程碑”。

  • 生平
    • 韦伯是一位广泛介入公共生活、面向社会和现实的学者。他是百年前德国最大的“公共知识分子”。
    • 研究领域非常广泛,包括社会学、经济学、宗教、政治、哲学、历史,甚至还有音乐。
    • 学术生涯却颇为短暂,56 岁英年早逝。
  • 为什么说韦伯标志着“现代思想”的成年?
    • 人到了怎么样的境界可以称为真正的成年?作者认为大概有两个标志:第一是明白自己,对自己的过往有真正的理解;第二是反思自己,能看透自己存在的问题。
    • 思想意义上的成年也是如此。我们说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,正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两项任务,看清现代,反思现代。
      1. 看清现代:韦伯以“理性化”为核心,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理论,才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和运转机制。
      2. 反思现代:韦伯对现代性的正反两面,第一次做出了最为全面、清晰的分析。他的问题意识和学说论述,使现代思想进入了具有反思自觉的成年期。
  • 韦伯到底洞察到了现代社会的什么奥秘?
    • 理性化。韦伯认为,工业革命、科学革命、地理大发现,这些大事件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动力,就是“理性主义”。韦伯的著作,也向我们展示了,科学和理性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,在政治、经济、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形成了怎样的“运行方案”。
    • 同时,韦伯也对理性化进行了反思:科学和理性是有边界的,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比如什么是幸福?什么是意义?在某些方面,理性化甚至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心麻烦。
    • 韦伯真正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理性化的各种复杂后果,打破了启蒙时代以来对于科学理性的乐观主义错觉,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性的理论。这在一百年前的西方,是颠覆性的见解。

05 韦伯 I: 为什么说“祛魅”是人类的梦醒时分

  • 何为“祛魅”?
    • “魅”就是魅惑,无论是在哪个文明中,古人都相信有各种神仙、鬼怪、精灵,人们认为自然界天生有一种神秘性。
    • 祛魅的意思:“世界被祛除了魅惑性、神秘性”,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改变,自然界的神秘性被去除了。
  • 这种魅惑是如何形成的?
    • 人对自然界不了解,从而产生敬畏感。算是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,古代人从这种秩序中确立了生存的意义。
  • 祛魅的两个阶段
    1. 宗教的理性化:在西方社会,宗教≠迷信,第一阶段就是去除那些装神弄鬼的迷信事情,使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。举例:牛顿、孟德尔、利玛窦 …
    2. 宗教本身:科学和理性在根本上抵制一切神秘和超验之物,最终挑战了宗教的精神主导地位。宗教并没有消失,只是不再是一种共同的默认的信仰了。
  • 梦醒时分
    • 在古代社会,人是“嵌入”这个世界里的,是和世界连为一体的。而到了现代社会,他从那么大的“母体”中被剥离出来,从此孤独地、无依无靠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。人类就像一个正在等待圣诞礼物的孩子,却被告知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一样,“祛魅”就是人类的梦醒时分。
    • “世界的祛魅”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自然发生的,韦伯只是揭露了这个客观事实。

06 韦伯 II: 现代的“诸神之争”是怎么发生的

  • 什么是“诸神之争”?
    • “诸神”是指多种多样的价值观。古人共同信仰一种神,现代社会的人们信奉各种价值观,观念的冲突就像神灵之间的战争。
  •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
    • 事实判断:描述一种客观事实。(比如:清华大学在北京)这一类判断我们很容易达成一致,客观现实摆在那里,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。
    • 价值判断:某件事“应当”怎么样,隐含一种价值高低的取向。(比如:清华大学应该搬到上海)这一类判断很难达成一致,因为判断标准不一样。
    • 这两种判断的原创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·休谟,韦伯援引这一洞见是为了进一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。“真善美”里面,只有“真”才是科学理性能发挥作用的范围。
  • 价值多元的困境
    • 价值多元化积极的一面: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,更自由。
    • 消极的两面:
      1. 个人层面: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。只有一个选项不一定糟糕,糟糕的是,我选了,但是不知道选的对不对。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中的动摇和不确定感,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。
      2. 社会层面:公共生活领域许多议题,本质上都是价值之间的冲突。(堕胎、持枪、安全秩序/自由权利哪个更重要?)价值多元化导致了这些分歧和冲突愈演愈烈。

07 韦伯 III: 工具理性会带来什么问题

前两节讲的“祛魅”和“诸神之争”,描述的都是现代性“破”的一面,而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相对侧重于现代性“立”的一面,也就是现代社会究竟建立起了什么。

  •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
    • 工具理性: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效率最高的,才是最优的。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,只关心成本和收益,是一种事实判断。
    • 价值理性:做事之前会考虑目的。是一种价值判断,虽然也在用理性思考和权衡,但其中有许多主观的因素,因此没有标准答案。
    • 结果就是,在现代化的过程中,工具理性大行其道,压倒了价值理性。
  • 工具理性塑造的社会制度
    • 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,塑造了现代社会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。我们高度重视理性计算、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。官僚制度大行其道。
    • 官僚制度的特点:纪律严明、执行力强、照章办事,具有很高的可预测性。
    • 官僚制度的普及可以提高人才的利用率,推动了公平竞争,成为了一个社会迅速发展的一个动力。
  • 片面的理性化
    • 工具理性的问题是什么?它发展得太强大了,压倒、淹没了价值理性。理性化变成了不平衡的“片面的理性化”。
    • 赚钱这件事,本来是手段,但我们为了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手段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,陷入太深,以至于忽视了,甚至放弃了最初的目标。

08 韦伯 IV:“现代的铁笼”是怎么铸就的

  • 什么是“现代的铁笼”?
    • 奉行官僚制度的组织,在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效率的同时,也让组织内部变得机械坚硬、冷酷无情。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,人则被“非人化”,被看做是机器的零件。这种倾向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,韦伯形象地把这个特征概括为“铁笼”。
  • 铁笼是禁锢也是庇护
    • 铁笼的两个重大弊端:
      1. 造成了片面的社会文化:工具理性的单方面发展。(例如:假冒伪劣采用罚款的处罚方式,这背后的逻辑是“用功利得失来解决道德问题”,治标不治本,有时甚至会让问题更加严重。)
      2. 造成了片面的社会关系:人与人、人与组织,逐渐变成了商业上的一种“供求关系”。人们都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努力满足社会机器对一个零件的要求。但是作为一个人,生命和灵性发展的需求被忽视和淹没了。
    • 铁笼一方面囚禁了人的灵性,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我们
      • 铁笼提供了现代优越的物质条件,以及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文明。
      • 认为彻底打碎这个铁笼就能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,这无疑是一种天真。如果找不到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,打碎铁笼只会让我们陷入更糟糕的境地。

韦伯在一百年前发现的这些问题,既触及了个人心灵的危机,也揭示了社会政治的困境。它们在今天的时代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更加普遍了。所以我们会感同身受,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许多当代著名学者都将韦伯看作是“我们的同代人”。

韦伯为我们描述了现代性的底层机制、现代化的丰功伟绩,同时又指出了现代性的冷酷、现代化带来的弊端。我们搞明白这些机制和弊端,不是要陷入悲观,而是为了“了解真相”。正视这些真相,了解这些真相,我们才能不为简单的利弊所困扰,而是诚实地面对全部的事实。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“思想成年”。